旅游签证 | 您的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-旅游签证 |
潮式灯笼彩绘 手艺传不下去 |
发布日期:2012-11-08 |
潮式灯笼彩绘 手艺传不下去 新加坡文物局和三名南洋女中的学生,日前走访“杨瑞发”纸料店,为这个快走入历史的夕阳行业进行采访和记录。研究和记录结果将制成一部纪录短 潮式传统灯笼的制作过程不算复杂,但将细藤编成灯笼骨架的手艺,早在30多年前本地就失传,至于能为灯笼彩绘的师傅,很可能仅剩70多年老字号“杨瑞发”纸料商的老板杨汉潮了。 来自潮州汕头的杨汉潮(72岁),1940年随父亲来新加坡。父亲白手起家,二战结束,在牛车水纽马吉路设店卖灯笼和纸扎工艺品。 杨汉潮从小就喜欢美术,曾在南洋美专(南艺前身)学绘画,后来家里经济拮据,16岁辍学,回到纸扎店帮忙父亲打理生意。他很快就从父亲和纸扎师傅那里学会各种制作灯笼和纸扎的手艺,但他最感兴趣的始终是灯笼彩绘。 杨汉潮学灯笼彩绘的过程相当艰辛。他的父亲只懂得在灯笼写字,负责彩绘的中国师傅因深怕教会别人会打破自己的饭碗,始终不肯把彩绘手艺传授给他。凭着对彩绘的满腔热忱,他趁师傅睡着时偷偷研究师傅们的工艺品,揣摩灯笼彩绘技巧。19岁继承父业时,他已掌握彩绘手艺。 如今,他的手艺名扬新马、印度尼西亚和泰国。据他说,许多相关手艺在中国文化大革命后失传,潮式灯笼的制作手艺如今在潮州找不到了。 本地灯笼研究者黄沛发说:“杨师傅的灯笼彩绘是传统的潮州风格,画工细腻并有画家独特的风格,辨识度高。他的彩绘也融入了一些南洋风味,颜色较鲜艳。” |